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出炉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5-11-03 08:28 来源:本站  作者:翁崇琪   点击量:168次

  中国品牌网讯:关于日前,东海证券、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上海财经大学金融重点实验室联合发布了“2015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市公司视角下的城市排名报告”。报告显示,今年省级行政区中综合竞争力前十强依次是: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湖北、天津、辽宁、陕西;而市级行政区中综合竞争力前十强依次是:深圳、福州、西安、广州、南京、连云港(601008,股吧)、宁波、杭州、珠海、长春。

  新兴产业城市崭露头角通过对各项排名结果的分析看出,省级层面整体保持稳定,排名格局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只是个别省份的排名出现了调整。从地市级排名来看,虽然综合竞争力格局基本保持稳定,但部分二级指标竞争力排名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

  报告显示,在综合竞争力排名中,省级方面前六强省份保持稳定,只是内部座次发生了微调,而湖北和陕西进入了榜单。从综合排名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基本形成了以北上广等东部城市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其次是湖北、陕西等中部城市为代表的第二梯队,最后是云南、广西、甘肃等西部城市为代表的第三梯队。第一梯队的形成是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多年积淀的结果,其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随着国家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部崛起、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协同推进,可以相信,中西部将逐渐有更多的省份崛起。

  报告还表明,在地级市排名中,西安、连云港和长春提升较快,并进入了前十名。究其原因,一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外延式高速增长,二是上市公司的盈利性有所提升。

  在盈利竞争力排名中,省级方面变化不大,地级市中个别城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种情况在往年也发生过。在省级排名中,四川和湖北进入了新的榜单,分别位列第9和第10位。在地级市排名中,通化、连云港、益阳提升较快。究其原因,一是上述三个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均在5家左右,因此个别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变动可能对结果产生较大影响。二是上市公司的行业分布多集中在医药和消费领域,受到经济下行的影响,周期性行业盈利增速普遍不佳,而上述行业盈利增速相对较好。三是个别上市公司进行了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外延式扩张提高了盈利增速。

  另外,成长竞争力排名变化较大,这与往年的情况相同。在省级排名中,北上广重回前三甲,江苏和湖北提升较大。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增速出现分化,新兴行业增速较高并多集中在以北上广为代表的东部地区。在地级市方面变化较大,主要是因为该项目主要考察上市公司近三年财务盈利指标的变动。随着近期并购浪潮的兴起,单个企业的财务状况往往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造成了上市公司数量较少的城市排名容易发生较大变化。在地级市排名中,自贡、长春、扬州、赤峰、西安、荆门和吉林提升较多。而上述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往往较少,并且无一例外地都有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和兼并收购,外延式扩张对增速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创新能力和民间资本活跃度竞争力排名中,省级方面变化不大,地级市方面则变化较大。在省级排名中,天津和安徽进入了前十位。而在地级市排名中,惠州、鞍山、益阳和江门提升较快,这主要是受到上市公司数量较少和IPO的影响。上述几个城市中,上市公司的数量都在5家左右,并且去年至今每个城市都有新的公司成功获得IPO,从而纳入样本范围,这对排名结果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上述几个城市的上市公司多以民营企业、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主,因而在指标评价体系中的相关得分较高。

  在宏观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201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呈现出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现状。

  京津冀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中共中央政治局2015年4月30日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的增长极。因此,京津冀城市群迎来新一轮历史性发展机遇。

  报告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三个重点领域:第一是交通一体化。按照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和一体化服务的要求,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多节点、网格状、全覆盖的交通网络,提升交通运输组织和服务现代化水平,建立统一开放的区域运输市场格局。重点是建设高效密集轨道交通网,完善便捷通畅公路交通网,打通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全面消除跨区域国省干线“瓶颈路段”,加快构建现代化的津冀港口群,打造国际一流的航空枢纽,加快北京新机场建设,大力发展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升区域一体化运输服务水平,发展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

  第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按照“统一规划、严格标准、联合管理、改革创新、协同互助”的原则,打破行政区域限制,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扩大区域生态空间。重点是联防联控环境污染,建立一体化的环境准入和退出机制,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实施清洁水行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谋划建设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三是产业升级转移。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重点是明确产业定位和方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转移对接,加强三省市产业发展规划衔接,制定京津冀产业指导目录,加快津冀承接平台建设和京津冀产业协作等。

  从城市竞争力综合排名的结果来看,北京和天津均位列前十,而河北则排在第16位,河北目前与两地还有不小差距,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鉴于河北的产业结构主要以钢铁、水泥和化工等传统产业为主,因而盈利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均不具有优势。因此,河北能否抓住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机遇,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成为未来提高河北省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一带一路”可打造经济升级版2013年9月和10月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沿线囊括了近60个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报告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我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在更大的范围、更大的空间来推动资源要素的流动,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地区经济的优势互补。共建“一带一路”旨在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我国的情况是沿海地区比较发达,而西部地区特别是古丝绸之路途经的西北5省份包括陕西、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长期欠发达。同时国内经济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等问题比较突出。报告指出,2013年在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出的全国进出口总额中,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西藏、广西、云南、贵州、四川和重庆西部12省区仅占6.67%,其中,处在古丝绸之路上的西北5个省份只占1.50%。西北地区虽然是经济发展洼地,但却是资源禀赋的高地,石油天然气、煤炭、风电、太阳能等能源和黄金、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生物和旅游资源,不仅丰富且组合条件好,广袤的土地也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国家“西向开放”战略将使西北地区的地理区位劣势得以改变,由开放的末梢变为开放前沿,可以打造中西部经济升级版的主引擎。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高度关联,通过加入WTO,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拓展了外向型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了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内需外需一起拉动,形成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增长局面。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已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吸收过去有效的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需要调整发展思路,以全新的理念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东部地区加快同东南亚的互联互通,寻求与东南亚国家合作的新支点,加大经贸合作力度,以点带面,可以形成联动发展的新局面。

  报告认为,2015年的中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的背景之下,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行业景气度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目前周期性行业的增速和盈利均大幅下滑,而医药、消费、TMT、高端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成长性和盈利性相对较高,中国经济正在迈向新常态。2015年城市竞争力排名呈现出来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现状。在新常态的大格局下,各地区都面临着新的挑战,以往具有竞争优势的省份能否保持住优势,后发省份能否抓住机遇更进一步,这是本年度榜单中关注的重要内容。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