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雨 22℃/15℃ 北风
  首    页
  中国金奖产品
  中国银奖产品
  中国绿色食品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世界品牌500强
中国品牌500强
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
中国绿色之星产品
中国世界地质公园
中国世界名牌产品
中国名牌产品
省市名牌产品
中国有机食品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中国世界金奖产品
中国世界银奖产品
中国工业大奖产品
中国环境标志产品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中国政府质量奖
中国全国质量奖
省市政府质量奖
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中国驰名商标
省市著名商标
中国工业品牌百强
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国家自文非物质遗产
中华老字号
省市老字号
中国专利奖
国家出口免验企业
国家地质森湿公园
中国名牌农产品
省市名牌农产品
国家重点新产品
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中国行业品牌榜
 
当前位置:首页>品牌战略

· 实施品牌战略是新常态下我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选择

中国品牌网 时间:2016-02-19 09:13 来源:本站  作者:品牌网   点击量:92次

  品牌是质量、创新、标准以及知识产权、诚信体系、商业模式诸方面综合内涵的集中体现,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现阶段,我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绝大多数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进入以品牌体现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综合实力的竞争深化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充分揭示了发展品牌经济的现实意义,指明了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借助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广阔的国内市场,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奠定了“世界工厂”地位。但随着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开始下降,人力资源成本快速上升,经济发展中“人海战术”的边际效应在递减。与此同时,企业竞争以价格竞争为主要策略,以满足大众排浪式消费,也不利于维持我国长期竞争力。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8000美元,已进入品牌消费时代,高端品牌需求旺盛;但在另一面,国内供给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国内消费总体不旺,但境外消费年均增长25%以上,2014年境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占到整个社会消费总额的3.5%以上,导致财富国际转移。品牌竞争反映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经济竞争中,实质上是抢占市场、争夺资源的竞争,先发国家往往通过品牌垄断,打压后发国家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大大超越了简单的价格或质量竞争,更是对我国产品市场向中高端迈进提出了严峻挑战。

  世界发展经验表明,品牌经济以品牌为核心,整合各种经济要素,带动经济整体运行效率提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崛起的过程中,都相继伴随大规模品牌化的过程,这一阶段也是综合国力、质量效益、国民福祉提升比较快的时期。例如,韩国崛起就依赖三星、现代、LG等一批优势品牌,“德国制造”更是高质量的象征,均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品牌形象,带动了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跃升。目前,我国虽然是一个产品大国,但却是一个品牌小国,品牌创建意识和能力总体不强,自主品牌出口比重略高于1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与此相关,多数产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微笑曲线”底部,资源、环境代价大,产品附加值低,赚的是辛苦钱、血汗钱。这也是我国人民“勤劳不富裕”的重要原因。低要素成本优势趋于弱化表明,现阶段我国要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必须深入持久地实施品牌战略,努力使中国品牌走向世界。

  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任务。新常态下,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些变化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性。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壮大品牌经济,必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层次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提高我国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在保持中高速增长中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提升。

  二、实施品牌战略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发展品牌经济,市场是根本力量,必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潜心专注品质提升,通过做优品质、做强品牌,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从各国实践看,发展品牌经济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是远远不够的,政府在实施品牌战略中的导向作用至关重要。

  从国内实践看,一些地方通过持续实施品牌战略,在转方式、调结构、增效益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早在2005年,浙江省就明确走品牌发展之路,引导企业确立品牌意识,积极倡导培育品牌、提升品牌、经营品牌,做到无牌贴牌变有牌、有牌变名牌,注重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着力打造品牌大省。10年来,浙江出台一系列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的政策举措,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品牌创建,品牌大省建设成效初显,知名品牌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山东省青岛市上世纪80年代通过“创金花”活动创建品牌城市,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啤、双星、青岛港等全国乃至世界闻名的品牌企业,品牌经济总量接近全市工业半壁江山,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之都”,大大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安徽省近年来实施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4105”行动计划,深入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大力促进品牌经济发展,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政府有效引导,重视推进国家品牌建设,成功实现了向制造强国和经济强国的转型。德国制造、日本制造曾经是质量低劣的代名词,但两国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逐步在国际上形成了良好品牌声誉。德国实施质量和品牌促进政策,严格制定实施质量标准化制度,大力资助和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保证了产品品质,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声誉。日本实施“品牌发展支持事业”国家战略,制定“好设计商品选定”制度,并确立知识产权立国战略,推进产品和服务的高附加值化,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水平。韩国于2001年建立了世界一流品牌发掘与培育制度,2009年又成立了国家品牌委员会,目的是在最短时间内培育更多全球一等品牌、一流企业。美国设立波多里奇国家质量奖,通过国会立法、总统颁奖,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在品牌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持续发酵下,这些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保持了经济的长期增长,同时还有效输出推广了本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当前,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行业的研发能力、技术装备、工艺水平、营销手段等已今非昔比,随着劳动力代际更替和教育培训水平的提高,劳动人口素质持续提升,正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国内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个性化、高端化需求日趋明显,现阶段已经具备了大规模品牌化发展的产业技术条件、劳动力素质保证和市场需求牵引。可以说,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品牌核心竞争力,推动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是顺时而为、顺势而为,也必定会大有作为。这需要各级政府在发展实践中树立品牌导向,坚定不移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品牌经济。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引领经济新常态,迈向发展新境界。

  三、实施品牌战略要营造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政策环境

  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品牌经济,首要的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传统思维定势,转变粗放发展方式,切实扭转盲目追求总量、普遍急于求成的发展倾向,使质量、效益、品牌成为各行各业的价值追求,推动中国经济由大变强,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的整体跃升。

  加强品牌发展顶层设计。从当前实践看,我国品牌经济意识在加强,但品牌战略导向不够聚焦、力量相对分散,远没有形成品牌经济效应。“十三五”时期,我国应坚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制定国家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品牌发展的统筹谋划和综合协调,使发展品牌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建立完善国家品牌发展推进机制,促进各方面资源向品牌发展聚焦,形成体系,协同推进。高度重视和推动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并逐步主导品牌国际标准制定,推动形成科学公正的品牌评价体系。特别是在布局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把培育中国本土跨国公司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支持和引导中国品牌企业走出去,在输出优势产能的同时扩大中国品牌影响力。

  促进品牌战略与创新驱动深度融合。技术创新是自主创新的起点,但落脚点是产品创新、品牌创建,否则就会形成“两张皮”,难以充分实现市场价值。各级政府应增加政策供给,确立强有力的品牌导向,坚持创新创优创牌并举,把创新的驱动作用和品牌的引领作用更好结合起来。重视并制订品牌培育和提升计划,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企业作为种子选手,从多方面扶持和培育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同时着力培育一批细分市场品牌,形成品牌培育梯次格局。总之,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和市场资源优化配置,力争在“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创建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和国内深度品牌,带动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

  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当前,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仍很普遍,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抑制了自主品牌培育和成长,这与以往“重准入、轻监管”的治理思维和方式有关。要以简政放权改革为契机,在提高市场准入标准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市场运行的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反不正当竞争力度,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规范并引导企业诚信经营,以质量赢得市场和消费者信赖,放眼长远维护企业品牌形象。重视运用大数据实施市场监管,加强信用信息运用和失信惩戒,构建品牌维权机制,营造有利于优势品牌生存发展的市场环境和法制环境。

  不断增强中国品牌自信。品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当前,工业文明理念在我国还不够深入,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如精品意识、工匠精神、诚信理念等,传承和创新不够,缺乏久久为功的恒心。要大力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管理理念,融合现代工业文明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行各业下大气力把产品做专做精做优,在全社会弘扬以诚信为核心、视质量如生命的价值取向,大力提升中国品牌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我国也有不少产品与“洋品牌”差距不大,差的是消费认知的“临门一脚”。要加大中国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引导国内消费者破除对“洋品牌”的消费误区和迷信,增强公众对自主品牌的认可度和自信心,为中国品牌“走出去”积累口碑。(作者:中共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合作加盟 | 招聘英才 | 网站声明 | 网站律师
中国品牌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禁止使用

中品网(北京)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全权负责运营维护,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4427998

北京环盟国际文化传媒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京ICP备14056936号-1